首页 > 专题 > 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 > 光辉历程 正文

大河奔涌润山川

稿件来源:共产党人8期 作者:本刊记者 李百军 发布时间: 2022-04-30 | 打印 | 字号:TT

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为宁夏生活、生产、生态用水奠定了基础。 田满潮 摄.jpg

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为宁夏生活、生产、生态用水奠定了基础。 田满潮/摄

  1957年6月,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“黄河水利枢纽工程讨论会”,要求在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时正式施工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。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,为解决宁夏生活、生产、生态用水奠定了基础、创造了条件。60多年来,在党中央、国务院的大力支持下,宁夏坚持不懈大规模推进水利设施建设,筑堤防洪、保水固土、疏浚河道,投资建成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水利枢纽工程,结束了宁夏两千多年无坝引水的灌溉历史,改变了西海固地区“靠天吃饭”的困境。

  战天斗地 敢教日月换新天

  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,自治区党委、政府带领全区各族干部群众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气概,掀起一轮又一轮的水利建设高潮。川区大规模整治引黄古渠,大力兴建新干渠,开挖排水干沟,全面改造中低产田;山区大规模建设水库,平坝地修梯田,初步构建起灌排、防洪、水土保持等体系,基本奠定了宁夏现在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格局。

  1957年冬至1958年,南部山区各县春季动员10万群众大搞水利建设,兴修40万亩水地。从1958年开始,先后开工建成了固原县沈家河、海子峡,海原县石峡口等中小型水库20座,工程规模之大、投入人力之多,在宁夏中南部山区水利史上前所未有。南部山区各县每年动员20万左右的劳动力上山进沟、修田整地,着重开展了已建成水库及其灌区的配套设施建设。这一时期的水利工程建设,虽然机械设备落后、技术水平不高、建筑材料等级低,但工程质量整体比较好,有效解决了局部地区干旱缺水、农业灌溉的问题,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业的生产发展。时至今日,这些水利工程大部分依然发挥着调蓄防洪、保障农业灌溉的积极作用。

  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,宁夏于1958年8月启动建设青铜峡综合性水利骨干工程,这是黄河第一期开发工程的重点项目,也是自治区成立之初的三大基础工程之一,是以灌溉、发电为主,兼顾防洪防凌和工业用水等效益的综合水利枢纽工程。1960年2月24日,大坝截流,于当年发挥灌溉效益。该枢纽工程的建设,有效解决了秦渠、汉渠、唐徕渠、惠农渠枯水期引水量得不到保障的问题,为灌区在高位增开新区创造了条件,合理开发利用了黄河水资源,不仅扩大了青铜峡灌区灌溉面积,而且显著提高了灌区灌溉保证率。此后,引黄灌区兴建了河西第一至第五排水沟等多条骨干排水沟道,引黄自流排水体系基本形成。1975年11月建成的东干渠是青铜峡灌区坝肩引水的一条渠道,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,保护了老灌区,并为灌区外缘盐环定扬水、扁担沟扬水等灌区提供了水源保障。

  为了彻底改变中南部地区干旱贫困面貌,1975年5月,在党中央、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,宁夏举全区之力开工建设同心扬水工程,拉开了固海扬水工程建设的序幕。先后建成固海、盐环定、红寺堡、固海扩灌等大中型扬水工程12处,将滔滔黄河水引上亘古荒原,改写了“水往低处流”的自然规律,建成近200万亩的扬黄灌区,灌区70多万贫困群众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,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道路。近年来,推进大型病险水闸、大型系站改造工程建设,对固海扬水、盐环定扬水、红寺堡扬水等灌区进行大规模节水改造,夯实了中部干旱带脱贫攻坚的水利基础。

  在世纪之交,国家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决策。这一时期是自治区成立以来水利建设项目最多、规模最大、投资最多的时期,建成了一批事关全局发展的水利工程。其中,黄河沙坡头水利枢纽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建设的十大工程之一,2005年6月,首台机组发电主体工程设计内容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,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0.59亿元。

  与此同时,实施了唐西与惠汉干渠两两合并、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、黄河治理二期、病险水库加固除险、沙坡头北干渠建设等重大工程,从而初步建立了宁夏北部节水、中部调水、南部蓄水的水资源调控体系。在中南部地区探索库坝窖池联用,对流域间的水资源实施优化配置、合理调节。大力推进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项目建设,构建起“南北统筹、城乡兼顾、丰枯补给”的水资源调配体系,引黄灌溉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前的192.5万亩发展到现今的600多万亩,为全区粮食生产丰收和农民持续增收夯实了基础。

  接续奋斗 百姓告别吃水难

  由于自然气候等原因,历史上,宁夏部分群众长期存在饮水困难问题。其中,引黄灌区部分群众长期饮用苦咸水、高氟水、含砷水,中南部山区大部分区域因水资源短缺一直存在严重的人畜饮水困难。自治区成立以来,各级党委、政府把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工作作为稳定农村社会、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、解决民生疾苦的头等大事来抓,带领群众坚持不懈打水窖、建泵站、筑塘坝,建成了一批农村饮水工程和一批水保工程,解决了部分地区农村人畜饮水严重短缺问题。1985年前,主要利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机会,抗旱打井,建设了一批人畜饮水机井和水源工程,解决了局部地区的饮水困难。1985年后,宁夏每年争取国家投入2000万元以工代赈资金和财政扶贫资金建设饮水工程,重点维修和改造扩建过去已建成的饮水工程。

  20世纪90年代以来,在党中央、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,宁夏先后实施了生命工程、农村饮水解困、氟砷病改水和农村饮水安全项目,实施了固原市东部、西吉县西部人饮安全工程,解决了97万人饮水困难和13.8万人饮用高氟水的问题。从2006年开始,国家全面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重点项目,到2007年底,全区累计建成各类人畜饮水工程644处,打水窖42眼,解决了259万人的饮水问题。

  党的十八大以来,宁夏大力推进水利脱贫攻坚,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和巩固提升工程,投资近30亿元建成集中饮水工程486处,解决了3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,提升了76.21万人饮水安全水平,全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83.5%。2012年6月,启动了中南部地区城乡饮水安全水源工程,该工程是宁夏投资规模最大、受益范围最广、受益人口最多、建设最为紧迫的民生工程,将泾河水截引、调蓄以后向北输送到原州区、彭阳县、海原县、西吉县的44个乡镇603个行政村3559个村民小组,解决了这一区域110.8万城乡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。作为集水资源配置、城乡供水、扶贫开发于一体的重点水利工程,工程概算总投资17.71亿元,每年的平均引水量达3980万立方米。工程建设全面优化宁夏水资源配置战略格局,破除中南部地区水资源的瓶颈制约,2015年竣工,从根本上解决了六盘山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,实现了百万群众从“喝上水”到“喝好水”的历史转变。

  不懈努力 筑牢钢铁防洪线

  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,针对黄河河岸坍塌严重、易形成凌汛灾害等特点,各级水利部门及时规划,进行了河道整治。1964年,自治区党委、政府组织沿河10县军民修筑堤防280公里,当年挡住了5930立方米/秒的洪峰,有效减少了灾害损失,提高了各级政府和广大群众对堤防建设重要性的认识。并在青铜峡段先后修建了6座滞洪区,在银西修建了7座拦洪库、3座滞洪区等。这些工程的建设,显著提高了黄河宁夏段的防洪防汛能力,有效保障了沿河城乡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工农业生产发展。

  1981年,中央支持宁夏防洪抢险资金800万元,历经两年修成黄河新堤防146公里,加固旧堤防254公里。1992—1995年,修建和加固堤防356.5公里,新建护岸6.92公里。1995年,采取堵河汊、开引河、治塌岸、新建和加固丁坝等措施,治理险段21处。1998年以来,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,先后组织实施了黄河宁夏段一期、二期治理等工程,集中对河道进行了整治,整修改造了堤防工程,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河段防洪标准,有效减缓了河岸坍塌,提高了黄河宁夏段防洪能力。

  20世纪70年代,宁夏启动建设了银北山洪防治工程,建成导洪堤19处153公里,建成镇朔湖、大武口、高庙湖、燕窝池和长胜墩等拦洪库及大武口滞洪区。2003年以来,石嘴山市对大武口长胜墩拦洪库和大武口滞洪区进行了扩整改造,建成了集防洪、生态、旅游于一体的星海湖。同时,对第二农场渠西堤进行了加固,治理了韭菜沟、归德沟、大风沟、小风沟等行洪沟道。2005年,对镇北堡拦洪库进行扩整改造,工程集防洪拦蓄、调蓄灌溉于一体,使镇北堡拦洪库的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。同时,坚持兴利除害结合、防灾减灾并重,在加大贺兰山东麓山洪与清水河、苦水河等69条中小河流综合治理的同时,完成了300多座水库的除险加固。

  从2007年开始,宁夏启动了规模宏大的黄河宁夏段标准化堤防建设。历时3年,总投资18.3亿元,按照20年至50年一遇的设防标准,建成了集交通、防汛、旅游、土地整理、湿地生态建设、综合经济开发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黄河标准化堤防402公里和508公里滨河堤,基本形成了集“导、拦、滞、泄”于一体的防洪减灾体系,筑牢沿黄生态经济带发展骨架。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是落实自治区建设沿黄城市带(群)、打造“黄河金岸”、构筑“绿色长城”为主要目标的重要基础工程。标准化堤防建设不仅进一步增强了防洪保安全能力,而且成为了宁夏沿黄地区的生命保障线、抢险交通线、经济命脉线、生态景观线、特色城市线和黄河文化展示线。

  科学探索 工业用水入“云端”

  宁夏围绕智慧水利“十三五”规划和“互联网+水利”行动的目标任务,利用政府、社会、市场等公共资源,实施“互联网+水利”六大行动,实施了水资源智能调度、智能高效节灌、大型泵站和人饮工程自动化管理、山洪灾害预警等37项水利应用系统建设,水利数据中心完成迁移上云。三大扬水泵站自动化项目加快实施,利通区“智慧水务”初步建成,全球领先的澳大利亚璐比垦测控一体化闸门生产基地落户宁夏,吸引国内多家知名信息化企业聚集宁夏建设智慧水利,有效提高了水利事业信息化、智能化水平。2017年,宁夏根据《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》的要求,建立五级河长体系。制定了《宁夏回族自治区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》,落实五级河长3770名,实现了所有河湖水系河长制全覆盖,基本形成各方共治格局。将河长制与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、精准扶贫相结合,形成了河湖管理保护的合力。全区统一河湖管理平台基本建成,环保、国土、住建等27个部门与地方协同推进落实水污染防治、水生态修复、水环境治理等6大任务,构建了“党政责任链”“部门共治圈”和“公众齐参与”的格局,初步实现河湖管理保护由“分治”走向“共治”。通过全面推行河长制,基本形成了全区河湖管理保护共识,河湖实现了从“没人管”到“有人管”、从“多头管”到“统一管”的历史转变。

  自治区成立60多年来,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,宁夏人民治水患、兴水利,大力开展引黄渠道整治,兴建扬水工程,修建防蓄水库,使古老的引黄灌区和干旱缺水的中南部山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走进新时代,宁夏将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,牢记嘱托,主动作为,坚决扛起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时代重任,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宁夏力量。

  (本文参考《辉煌六十年》,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、宁夏社会科学院编,黄河传媒集团宁夏人民出版社,2018年第1版)

  责任编辑:沈 阳


>>><<<
【作者】:本刊记者 李百军
【来源】:共产党人8期